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让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的建设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办法》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2年。
一、《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办法》实施目标是啥?
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区域。
二、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怎么管?如何运行?
我省将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协调机制,解决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建设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同时,安排多元化资金保障制度。
根据《办法》,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统一行使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职责,整合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原有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国有林区等管理职能,履行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内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生态保护修复、特许经营管理、社会参与管理、宣传推介等职责,负责协调与当地政府及周边社区关系。
在资金支持方面,《办法》明确,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资金保障制度,将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建设和管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障大熊猫国家公园野生动植物保护、巡护监测、森林草原防灭火、林草有害生物防治、生态修复、科学研究、自然教育、科普宣传推介、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搬迁补偿、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协调发展等财政投入。
管理机构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巡护、监测等野外工作补助办法和标准,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野外工作激励保障机制。同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赠、援助等形式参与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和管理。
《办法》明确,对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科学研究、自然教育、社会参与、志愿服务、社区发展、防灾减灾、文化创意、宣传推介等领域做出显著成绩的组织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三、如何划分管护区域?
《办法》明确,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和界线,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实行差别化用途管制。
其中,核心保护区是指维护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正常生存、繁衍、迁移的关键区域,采取封禁和自然恢复等方式对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实行最严格的科学保护。
一般控制区是指实施生态修复、改善栖息地质量和建设生态廊道的重点区域,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原住居民、管理机构人员生产、生活的主要区域,是开展与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管理目标相一致的自然教育、生态体验服务的主要场所。
同时,《办法》明确我省将按照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陆续组织实施确界定标,设置界碑、界桩、电子围栏和公共标识识别系统等保护设施,相关技术标准及规范性文件已经制定印发。
四、资源保护如何加强?建设发展如何促进?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关负责人表示,资源保护以自然修复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措施。同时,促进建设发展,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另一项任务。《办法》明确,大熊猫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可以实行负面清单和特许经营管理制度。
具体而言,四川省将建立野生动物救护体系,完善野生动物救护和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建设,推动救护大熊猫易地放归、野化培训和大熊猫孤立小种群复壮,对特有、珍稀、濒危、极小群落植物、重要林木种质资源实施抢救性保护,建设一批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基地库和异地保存设施。
特许经营以规范大熊猫国家公园经营管理秩序,防止资源环境破坏,促进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促进国家公园社区可持续发展和原住居民增收为目标,通过制定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
管理机构探索建立差异化生态补偿政策,完善森林、草原政策性补偿(助)制度,按照中央要求逐步提高公益林、天然商品林、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补偿(助)标准。